国奖之路 | 冯媛:非典型国奖文科生的通关指南

Body

在文珠,有这样一位学子,她摸索着属于自己的青春篇章。在三年中文系的学习中,她不仅在学习上收获满满,更在生活找到了自己的平衡。在荣誉之外,她的故事更是一场多元探索与自我发现的旅程。如何在多元的世界里坚守自我?又怎样面对文科生的种种焦虑?今天,让我们一起走进冯媛的故事,探寻这位“非典型”国奖学子的成长 "通关指南"。

 

Image removed.

 

冯媛

年级:2022级

身份:共青团员

学院:中国语言文学系(珠海)

 

荣誉

1.2022-2023学年中山大学优秀学生奖学金一等奖

2.2023-2024学年中山大学优秀学生奖学金一等奖

3.2023-2024学年国家奖学金

 

 

PART01.与中文系的相遇

从热爱到探索

 

和每位中文人一样,冯媛和中文系的缘分起源于对文学的热爱。即使在应试教育的框架下,“顽固”的文学热爱者能在阅读理解题中感受到文字的魅力。应试作文虽是被迫的表达,但也不失为一种表达。

抱着这份热爱踏入大学,她发现热爱和研究是两回事。中文系的学习是培养研究者,但热爱从来不缺席,老师说:“你要爱你的研究对象。要有自己的看法。”在众多课程的论文考核和考试中,如何填补文字的空白,我们或许拥有更多的自由。这是一个文字的选择,也是中文系带给我们最大的魅力。每一位中文人都有自己的选择。每个选择的背后,都是自己。那么试问:“我自己能有什么看法?”若是枯坐无果,也许看看绿树是更好的选择

 

PART02.学习方法论

理性规划与坚守热爱同行

 

学习于冯媛而言,是一场有章可循的旅程。大学最重要的就是学习。这个学习当然不仅仅包括课程和考试。这就像走路,理想情况下朝着一个方向也许更佳。但现实并非如此简单,首先搞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就很难。如果我们将目标确定为从事研究、追求学业,那么课程考核就变得相对有章可循。

 

Q:很多同学希望在学业上有进步,想请教学姐在学习上有没有什么心得?

经过这么多年的学习,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方法。我认为,学习的方法没有捷径,无非是重复、重复还是重复“书读百遍其义自见”看似笨功夫,其实是最核心的方法。成绩好,没有什么诀窍,这背后是大量的时间付出。高绩点代表学习这门课的内容时间长,仅此而已。当然时间的分配是另一门功夫,面对考试标准,或许规划先行是最重要的。

当然,所有的学习方法最重要的是使用的人。时间规划也好,海马体记忆法也罢,又抑或是空间联想记忆,这些大家都可以去实践。但要提前搞清楚,自己学习的动力是什么,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选择。我是谁?我从哪来?我要去哪里?或许到了生命的终点,我们也无法回答。但姑且将这三个问题的回答当作阶段性的回答吧。既然做出了回答,就朝着这个方向走。简化方法,确立方向,向前走。

 

Q:国奖是很多学生在学业道路的一个梦想,那么国奖对您意味着什么?

谈及国家奖学金,我认为这只是一方面的被看见。如果想得到就去努力追求,奖学金的评价标准是什么,意味着它会让什么样的人被看见。这只是在这个框架下的优秀。但现实中的生活和学习似乎比量化的标准更加复杂丰富。何为“优秀”,今天的我比昨天的我更“优秀”吗?“优秀”的评价标准不仅掌握在别人手里,也掌握在自己手里

 

PART03.文科无用论?

退!退!退!

 

Q:现在社会普遍推崇理工科,“文科无用论” 甚嚣尘上,许多文科生陷入对未来的深深焦虑,学姐对此有什么看法吗?

面对外界的喧嚣与质疑,我们首先要保持清醒。许多人都曾给出自己的答案。自认思想不够有深度,面对这个问题,我只能说:“我不知道如何反驳。”

什么叫有用?什么又叫无用?我们常听到:“中文还需要学?你们中文系到底学什么?”如果回到提出者的立场,找到他们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疑问。或许他们觉得在中文系的学习中,无非就是看看小说,看看书,多么闲散自由。但是,对了,我们追求的就是这种自由。也许,文科的学习是一场漫长的内修。“选自己的结果,不要为抽象的意志而活。”让我们回到当初选择专业的瞬间,自问为什么选择中文系?我们才能找到自己的答案。既然选择了中文系,就专注于当下,把眼前的事情做好,不必过度纠结于他人的质疑,也不必急于自证

面对许多同学的“绩点焦虑”与升学压力,冯媛学姐认为这是大家的共性问题,每个人都会有焦虑,但焦虑过后,生活照常。如果我们把所有的困难当作游戏的关卡,给自己开启简单模式,这样或许会好一点。当然,人并非机器,没有模式切换的开关。我们都有着多多少少的情绪。在自己焦虑的时候,尝试深吸一口气与自己对话。“哦?你在焦虑是吗?”,“要不要给自己买杯奶茶试试?”很多事情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复杂

 

PART04.文青的生活哲学

在学术与生活间舞蹈

 

相信所有的人都曾在书籍、电影和歌曲中找到有别于课堂的另一种人文温度。中文人需要时不时温故“闲书”,找到最初的阅读感受。歌曲更是每个人生活的调味剂。总有一首歌会让你觉得天气晴朗,就像周杰伦的《稻香》。“所谓的那快乐”——“我靠着稻草人,吹着风,唱着歌,睡着了。”

我们都有情绪崩溃的时候,那些与同学挑灯赶稿的夜晚,那些被焦虑的梦惊醒的瞬间,以及那些临考前的呼吸急促,都是对自我选择的承受。得到些什么,也会失去些什么。生活是一场无法回头的“剧情游戏”。我们都面对一个个大大小小的选择。小到今天早上什么时候起床,大到升学还是工作。如何选择构成了我们自己,下次选择的时候,静下来三秒,感受自己的心跳,希望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“指南”。实在不行,散散步,看看风景吧。

 

PART05.我们一直在路上

we're on our way

 

Q:学姐在社会实践中有没有经历哪些难忘的瞬间?

我相信大学除了还有学习之外,还有更多可能性值得我们去探索,比如参加志愿者活动。和小朋友相处的时间是开心的,常常感觉到被净化和治愈。在志愿者活动中,与其说是他们需要我,不如说是我需要他们。在志愿者活动中,收获了很多,也有很多体会,也明白了自己有很多不足。那些自己的不足之处和做错的事,都是一次深刻的自省和反思。

 

做过的志愿者活动有很多,唯与小朋友相处的回忆,我如数家珍。深深温暖了我的求学经历。

大一时期参加解忧杂货铺,收到的小朋友的信

大二下负责组织的“翻书越岭”捐书活动

大二暑假时期,助学考察中某小朋友家里的猫猫

 

对于学弟学妹们的建议:

“纵浪大化中,不喜亦不惧”。

没有什么事情是一顿好吃的解决不了的。

 

结语

看到这里,大家应该都知道,这里没有什么“通关指南”,无所谓“通关”,也谈不上“指南”。冯媛也不是什么“非典型”,她更是“典型”。她与每一个普通的中文人一样有对真实生活敏锐的感知力,有烦恼的时刻也有拨云见日的欢欣,会因为压力而崩溃也能被一花一木所治愈

 

在这个社交媒体鼓吹“标准化人生”的时代,打开网页就是“超高绩点方法”、“大一实习技巧”、“学生工作经验”,看似可被复制的路径往往让人忽视个体在具体生活中的感受,符号化的步骤让人感觉虚伪而浮夸。冯媛以她的成长路径,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别样的启示:文科生的价值,不在于迎合外界的期待,而在于坚守内心的热爱,多元探索自我,在生活的广袤天地中书写属于自己的独特篇章。“非典型”,不是对常规的偏离,而是对自我生命体验的充分尊重,它鼓励每一个文科生走出自己的路,用热爱和智慧,打破所谓的 “无用” 之说,绽放独特的光芒。毕竟,青春的意义,不在于是否达到别人眼中的标准,而在于我们如何书写自己的故事。希望冯媛学姐的经历能给或许正在努力的你带去信心,给或许正在迷茫的你带去慰藉。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挑战,只要走在自己热爱的道路上,就会有力量与勇气,每一个“典型”的中文人都会探索出属于自己的“非典型”之道